农村春节的作文合集6篇
在平凡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,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,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,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。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春节的作文6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我姥姥的老家在海城。据姥姥说,她们小时候过年很有意思。农村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,以后每天一个样。二十三主要的活就是送灶王爷上天。就是把旧的灶王爷换下来,再把新的换上去。一边换还要一边说: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”然后打扫一下房子,这一天就过去了。二十四,写大字。这一天大家要贴福字、写对联。过去的对联都是自己家写的,大红纸也是自己买的。所以大家一大早就开始忙活,先上街买大红纸;买好后就开始裁,把大红纸裁成长条的就可以叠了。按字的多少叠方块,这可是个技术活,不会的话,钱可就要遭罪了。二十五,做豆腐。二十六,宰年猪肉;二十七,杀鸡。小孩儿可最喜欢这两天了,这两天能吃到好吃的猪肉、鸡肉,那在穷人家里可是上好的大餐了。不但能吃到好吃的,还能玩到好玩的。大人们要杀猪,杀猪时就把猪的膀胱摘下来扔在旁边,小孩儿就过去捡。捡来以后就把它吹满气系死当皮球踢。那在当时买不起皮球的孩子就算有了一个“皮球”。二十八,把面发。这一天没什么活,就是发面、蒸馒头,为走油做准备。二十九,走油。这一天可就忙了,走油——面食、丸子放进油锅里炸,意味着炸掉晦气。刚炸出来的丸子热乎乎的,放进嘴里,一咬都冒油。刚炸出来的丸子都是黄澄澄,金灿灿的。有的丸子是黏糊糊的,有的是脆酥酥的,还有的是像豆腐丸子那样入口即化的。丸子也是各种口味的:有萝卜丝丸子、肉丸子、土豆丸子、地瓜丸子等等。那丸子,想起来都流口水。三十儿,磕头。三十儿那天除了要守岁外,还要给长辈磕头。通常是:周围坐一圈家长,孩子在中间跪着转圈磕头。磕一下,拿几分钱压岁钱,这一圈下来也是好几块钱呢!这就是农村的春节!怪不得姥姥姥爷小时候那么喜欢过春节,原来那时的春节那么有意思啊!
今天妈妈和爸爸要带我回乡下,我兴奋得睡不着。 第二天,我很早就起来了,刷牙洗脸就去乡下。到了乡下,我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,一朵朵红彤彤的花,一棵棵高大的树,树上有许许多多的黑色松果,好像是穿着黑色的衣服似的,让我心情特别的开心。
外婆家有一只肥肥的大公鸡,他有红红的鸡冠,一身黄黄的羽毛,长长的腿,尖尖的嘴巴,有趣极了。 但是它很调皮,天天跑到外面去,老害爷爷奶奶去抓。今天爸爸和妈妈就去抓它,可是抓了很久都没有抓到,爸爸和妈妈一会儿扑到这里,一会儿扑到那里,扑得一身灰,那只公鸡一会儿飞到这里,一会儿跳到那里好难捉到。后来爸爸扑过去抓到那大公鸡的羽毛,终于把大公鸡捉住了,然后把它放进大笼子里。
我们大家笑着,唱着,跳着,可高兴了! 我祝大家新年快乐,恭喜发财。
我是在农村里过春节的,我感觉非常的开心。因为在春节时可以放鞭炮,看烟花,烤杂病……
春节前,各家各户都要大扫除一次,要把屋子收拾整齐,干净。虽然家具以有些陈旧,但是,经这么一打扫,感觉像住进新房子一样。
除了大扫除,还要贴春联。俗话说得好,“总把新桃换旧符”,我们那里也是这样的。
到了正月初一了,也叫大年初一。在这一天,除了很小的孩子,大人们都要早早的起来,都要穿新衣,带新帽,家里还要放鞭炮,俗话说今天谁家鞭炮声越长,这一年就会红红火火的。放完鞭炮便要去拜年了。我和爸爸还有爷爷走到寂静的小路上,小路上面挂着红灯笼,照的遍地通红,我的心也有些小激动,感觉拜完年后会有很多红包到手,不过一会儿,天快亮了,我们也快拜完年了,我们走到家里,看到满地的鞭炮,走到屋里,便要开始吃饺子了。妈妈把饺子盛到一个盘子里,我知道,里面会有一个饺子是包着硬币的,俗话说谁要是吃到这个饺子就有福气。可惜我没有吃到。
不知不觉大年初一过去了,一眨眼便到了正月十五,这一天就是元宵节,家家都要吃元宵。
元宵节过了,就到了正月十六。在这一天晚上,家家户户要烤杂病,吃过晚饭,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生一堆火,以前我们这里都要用麦秸,预示节节高,因为现在不太讲究了,所以,只要可以生火就可以了。爷爷先把一根玉米杆点着以后便把它放在地上,然后又放上去了几支,火变得旺盛起来,最后,火苗窜的比我还高,我们一家人都在烤火。放眼望去,整条街上都是火的地盘,原本空落落的街道上只有月亮与灯笼的照耀,现在,火也来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春节来了。
过了正月十六,春节也就快接近尾声了,人们又照常去工作了。
这就是我们那里的春节,这就是最快乐的节日。
一年中,当数春节最热闹了,而农村的春节更是充满了年味。
没等除夕的黑夜完全织满屋顶,阵阵烟花声就响乡下原本安静彻云霄。这声音就像寺院的膳钟一样,不出多时,奶奶家热腾腾的年夜饭就出现在桌上了,我自然最喜欢各色平日吃不到的点心---五彩的糯米团、外形独特的饺子,还有各色的糕饼。
这天晚上,大家还必须看春晚呀!几乎每户人家都在看。唱歌时,整个村庄是在大合唱;演小品、相声时,笑声也响彻整个乡村。
正月初一一大早,处处是开门炮的声音,如用一阵阵机关枪的声音。我待在家中,等待着表哥们的到来。
中午,大家或去外面,或吃大年三十吃剩的饭菜,按习俗是不可动刀。晚上,老天爷刚同意太阳下班,烟花又响了起来,依旧是家家灯火通明。
这一天对我们孩子来说最开心,不仅可以和很少碰面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玩,压岁钱更是一点一点把腰包鼓起。
正月初二晚上,下了一场凑热闹的鹅毛大雪,春节的雪是最应景的,这场雪自然又给乡下的春节增添了童话色彩。
放眼过去,满世界的白雪,在城市中,我何曾遇见过此等景色。这几年宁波很少下雪,雪在城市似乎是用钱也买不到的高级奢侈品,在这白雪世界里,自然要好好享受。我连滚带爬地在雪地里移来移去,想把身子都粘上雪,还把雪扔到空中,飘起阵阵雪花,我呼出的每口气中似乎都带着兴奋。
太阳已经挂在空中,阳光照耀下的雪,晶莹剔透,婉如一颗颗小小的钻粒铺在大地上,很美,很好。不出多时,雪变得更加美丽,水、雪融和在一起,那雪变得似乎非常透明,成了最昂贵的克拉钻,样子比云母还好看,让人不忍心踩上去,破坏这一美丽的境地。
然而面对一点点被融化的雪,我心如刀割,仿佛是自己的钱被蒸发一样。我可不是龚自珍那类豁达、乐观的人,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,但是雪化成水一点好处都没有,总不至于说“融雪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水更护花”吧!
所以,我立马在雪地里拼命地打雪、吃雪、扔雪、搬雪、堆雪,甚至让大人将自己埋在雪里,趁在雪没化完前把雪玩够。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,我却在乐此不彼地做着。直到爷爷乐呵呵的喊我回家吃饭,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雪地。
农村的春节总是充满了美食、白雪、欢笑、喜庆和热闹!
新年到了,我到外婆的老家走了一趟,那里是农村,与城市相比,到处呈现出一片新气象。
新年一到,农村现存在一些木结构的老房子门上就发生了变化,平时门上什么东西都没贴,现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艳艳的.春联,看上去十分喜庆。每一副春联都各有千秋:有的写着“天天迎好运,日日送如意”;有的写着“爆竹声中送虎年,欢欢喜喜迎玉兔”,总之文字是林林总总、各种各样,但寓意却都是一样的,那就是——吉祥。
春节一来,原本喜欢凑在一起聊天的大嫂们,也开始忙活了。她们把家里里外外地打扫了一遍,玻璃窗擦得分外明净,被褥都彻头彻尾地被更换清洗;在外婆的老家,偶然也看到有人家在烹牛宰羊,厨房里主妇手中的菜刀在不停地舞动着,锅里不断地冒出丝丝香味,桌子上的菜越来越丰盛:红烧肉、猪舌头、河鲫鱼、笋烤肉等一大堆美味佳肴,鼻子不被勾住才怪呢!口水不流根本就不可能!想吃的念头不出来肯定不会!不然就是个“木头人”了。
一到晚上,农村放鞭炮也比城里热闹,主要是放鞭炮的场地比城市里空旷,围在一起看热闹的人比城市里聚得密集,尤其是拍手欢蹦的小孩子显得比较多,好一派热景象!
怎么样,这个春节你到过农村了吗?
人们常说:“孩子们是最盼过年的。”一点没错,过年的时候,我们可以尽情的玩、尽情的笑,可以放鞭炮、可以点花灯……总之,“年”是属于我们的天堂,即使犯些小错儿,家长们也都能“宽容”的一笑了之,因为大人们也是很喜欢过年的。可是,今年过年的时候,我却无意中听到爸爸感慨道:“这年是越过越没味儿了。”正当我缠着爸爸,准备一探究竟的时候,他却指了指奶奶,说:“让奶奶给你讲讲咱农村老家老年间儿是过年的习俗,你就明白了。”
奶奶告诉我,老年间儿老家农村穷,可越是穷人家的孩子,就越盼着过年。通常树叶一落,大家就都缠着妈妈问:“还得多少天到年啊?”那时候,农村过年讲究可多了。一进腊月初一,家家都要炒玉米花儿,年头儿好时,也炒一些黄豆、葵花籽。奶奶说,那叫“腊月初一蹦一蹦”,可以使来年的日子过得更旺。当然,赶年集是农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。所谓“赶集”就是那时农村没有集贸市场,大家便订个时间,要么逢一、三、五,要么赶二、四、六,总之,就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时间大家聚集在一起各取所需。农村每逢赶集就特别热闹,而“赶年集”就是一个地区过年前的最后一两个“集”,那更是热闹中的热闹了。奶奶告诉我,赶年集的时候人挨人、
人挤人,根本走不动,可大家还是乐此不疲,也许只为图个热闹红火的好兆头吧!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王爷、吃糖瓜的日子。那时农村生活穷,一般人家只买一张灶王爷像。有时连新灶王爷像也不买,还供原来的旧像,说什么“老灶王爷知道咱家的底细,不换更好。”其实是买不起。穷归穷,这一天是一定要吃糖瓜、打扫房子的。屋顶、柜下以及平时不动的摆设,一律擦洗一遍,为的是干干净净、甜甜蜜蜜地过年。
临近大年三十,各家各户就开始蒸年糕、蒸馒头,盼着来年能“发”。通常都是奶奶或妈妈蒸,孩子们则负责拾柴烧火。蒸年糕的时候,年糕装锅时要给年糕扎眼儿,否则熟不透。蒸馒头的时候,馒头出锅的时候要往顶上点红点儿。这些通常也都是孩子们你争我抢的活儿。那时候,最难熬的是腊月二十九夜晚。家里大人一个劲儿地催睡觉,可孩子们就是兴奋得睡不着,恨不得天一下子亮了才好,睡不着,还躺在被窝儿里一遍又一遍地叮嘱:“鸡一叫,就得叫我起来放炮!”一年之中,孩子们总是早晨赖着不起,只有大年三十的早晨例外,只要一听到说“快起来放炮去”这句话,“蹭”地一家伙就窜出被窝儿,衣服还没穿利索,人已经跑到当院放炮去了。
欢天喜地的过了除夕夜,到了大年初一以后就是挨家挨户的拜年了。那时候交通不便,几家亲戚走下来要好几天的时间,因此也就留下了“不过十五都是年”的老话儿。
听着奶奶如数家珍般讲述着老家农村过年的种种习俗,回过头来再看看如今过年的境况,我终于明白了爸爸为什么会说“这年是越过越没味儿”的原因了。确实,如今这过年确实是少了一种“味儿”——一种“人情味儿”!
文档为doc格式